原标题:厦门探索打造年轻人喜爱的工会活动品牌,扮靓职工“夜生活”(引题)
在这里,一线职工变身脱口秀“梗王”(主题)
本报记者 李润钊 本报通讯员 潘书婷
“日光岩上没日光,怎么办?开盏日光灯就行了!”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思明供电分部电力工程师林允森身着一身素色工装登上舞台,一句爆梗便点燃全场氛围。
日前,在由厦门市总工会主办、市工人文化宫承办的不一“Young”的奋斗者职工脱口秀之夜的舞台上,一段段直击职场热点、工作趣事的“工味段子”激起掌声、笑声无数。
舞台上的演员并非都是专业喜剧人,而是来自厦门托育、航空、电力、医疗等行业的职工。他们穿上职业工装,化身职场最强“段子手”,在这个属于职工自己的舞台上悦纳自己,也悦纳他人。
“爆梗”源自工作日常
作为“开场演员”,林允森已在当地喜剧圈“混迹”5年有余。作为厦门最早的一批脱口秀演员,虽然曾经上过不少于两百场脱口秀演出的舞台,但这是林允森第一次穿上自己的工服,以电力工人的身份讲脱口秀。
“以前我的段子大多讲的是生活中的趣事,这是我第一次在脱口秀舞台上聊本职工作。”在林允森看来,普通脱口秀可以调侃生活,但在这场面向职工群体的演出中,他试图用最“狠”的语言去重新挖掘岗位背后的价值。
为此,林允森花了两个月时间,将自己在与商户、与景区工作人员、与供电所同事们交流中收集到的“电力往事”记录了下来,经过反复打磨,转化成了上台分享的段子。“听到台下的笑声,我找到了更多来自工作与职业的共鸣。”他说。
和舞台上“老练”的林允森不同,厦门市中医院推拿科医生于恒还是一名脱口秀“萌新”。平日在诊室里给病人针灸理疗的他,把舞台上的自己比作了“带着锁链跳舞的脱口秀医生”。在他看来,职工脱口秀不仅传递幽默,也是传播医疗文化的舞台,激励他“把医学知识变成一个个鲜活段子”。
“最闪光的‘爆梗’源自最平凡的劳作!”在演出后台,于恒打开手机备忘录和记者分享,他前不久在给一名外国患者针灸推拿的过程中,外国患者对于恒说:“天哪!你扎到了,我的灵魂!”这段经历成为他段子的素材。
在工作现场收集笑料,在舞台现场收获欢笑……于恒表示,这是他在工作与脱口秀之间维持“能量守恒”的秘诀。
用段子去去“班味”
忍俊不禁、心领神会、哈哈大笑……在这场职工脱口秀现场,有人在舞台上传播“快乐”,也有人在台下寻求“共鸣”。
来自厦门金龙客车涂装产线质量组的一线工人李志金,平日里是个性格内敛的人,习惯了在车间工位上“默默干活”,可在职工脱口秀的观众席里他却是用笑声“领笑”的那一个。演出现场,一段关于加班的段子把他的思绪从演出现场,拉回到那些在车间加班到凌晨的日子。
“以前加班的时候,累得腰酸背痛,心里也会抱怨。”但听到台上的演员把那些和工友们相互打趣的场景用段子讲出来,李志金突然觉得,“那些一起熬夜奋斗的时光,其实也很甜、很珍贵。”
“下班后来这开怀笑一笑,一身的‘班味’都散了!”
“咱们职工自己讲的,全是身边事,就像和老伙计唠家常,格外亲切。”
……
和李志金的感受相似,不少职工也在开怀大笑之余,在职场段子里找到了一份久违的松弛感。
“平时敲代码的日子枯燥又漫长,今天听到台上分享自己工作压力,我发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坚持。”来自科华数据的职工李惠在演出结束后感慨,“那些藏在段子里的热爱与坚持,比‘网络热梗’更能打动人心。”
穿着蓝色工装的饿了么外卖员贾冰是台下观众席里笑容灿烂的“显眼包”,赶着送完最后一单外卖,他也匆匆赶到现场,坐在台下的他,听得格外入神。
“我们外卖员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遇到的人形形色色,有时候遇到一些麻烦事儿,心里特别委屈。”但听了脱口秀,贾冰发现,“原来换个心态,每一次送餐都可以是一次特别的体验。”
一次“从0到1”的探索
“如何创新工会文体活动,更好地满足年轻职工的文化需求?”这是今年初,厦门市工人文化宫负责人陈宏在一次文化宫工作例会上提出的问题。
而举办“职工脱口秀”则是文化宫干部们从职工中征集“提案”,找到的答案之一。
今年2月,厦门市工人文化宫带着这些疑问组团到当地脱口秀俱乐部实地考察,在观看完脱口秀演出后,工会干部们和脱口秀演员们围绕着“去除班味”开启了头脑风暴,这场实地考察坚定了工会干部们做场职工脱口秀的想法。
“脱口秀演员很多都有本职工作,职工队伍里也有不少能说会道的人,两者一结合,办职工脱口秀正合适!”陈宏笑说。林允森便是在那次实地考察现场“捞来”的职工脱口秀演员。
“缺演员”的问题有了解题的思路后,内容便成为主创团队最纠结的难题。
“传统的脱口秀,听众虽然可以从吐槽职场中获得一时的愉悦,但依旧没办法摆脱‘职场焦虑’的困局”。为此,在这次脱口秀演出的剧本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花了近2个月时间,对剧本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打磨。
“删减晦涩难懂的技术内容”“融入职工工作生活的真实细节”“在玩梗中展现岗位背后的付出与价值”“给予职工观察工作的新视角”……这些创作的“初衷”逐渐成了团队和演员们的共识。
“相比健身的挥汗如雨和阅读的沉浸思考,简单的大笑或许能更快让职工从中获取能量、释放压力。”陈宏告诉记者,在演出结束后的散场通道里,有观众在告诉他:“在这里,笑也是工作的‘解药’!”
而在厦门,像这样“从0到1”的探索还在继续。“探索打造年轻人喜爱的工会活动品牌,成了市总工会的新目标。”厦门市总工会宣教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丰富职工“夜生活”,厦门工会打造了“文化喜乐汇”品牌,将持续推出红色剧本杀、快闪音乐会等新形态的文化潮玩活动,力求以更贴近职工需求的方式扮靓8小时外的职工生活。
十大杠杆炒股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